摘要:為完善高抗逆釀造品種‘北紅’在賀蘭山東麓產(chǎn)區(qū)的栽培技術,提高果實品質,本試驗以5年生‘北紅’為試材,在當年晚霜后的4月底修剪,結果母枝基部芽眼重新萌發(fā)。在葡萄轉色前進行3種不同的負載量處理,并研究不同負載量對果實重要品質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負載量增加,果實可溶性總糖、花色苷、單寧和總酚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高,次生代謝關鍵酶PAL、C4H、4CL活性對負載量處理反應敏感,低負載量更利于糖分的積累和酸度的降低,也更有利于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負載量最低的處理T3(主干每米8個結果枝,均勻分布6穗果,產(chǎn)量約為230kg/667m^2)在采收時果實可溶性糖、總花色苷、總酚和單寧的含量最高,但其與負載量中等處理的T2(主干上每米均勻分布10穗果,產(chǎn)量約為380kg/667m^2)果實中的可溶性總糖、花色苷、單寧含量無顯著差異。因此綜合產(chǎn)量與品質考慮,晚修剪的5年生‘北紅’合理負載量為T2水平,可以提高‘北紅’的品質,有利于‘北紅’樹體積累營養(yǎng),提高越冬能力。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nèi)容涉及的欄目:研究報告、栽培技術、綜述、行業(yè)觀察等。于1976年經(jīng)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