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鬧春田"儀式由"抬爛泥菩薩"游神活動變化而來,起源有"關帝說"、"泥鰍說"、"張璉說"三個版本,前二者都與關公有關,第三個版本是為紀念清嘉靖年間揭竿起義的張璉。伴隨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傳統民間信仰日漸式微,在大眾傳媒助力下,"鬧春田"儀式在鄉土社會中亦發生著調適與變遷,朝外來觀察者接受的方向發展,以新的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并促成現代客家地區村莊共同體公共性的建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西部學刊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時政評說、經濟縱橫、社會觀察、學術論壇、探索爭鳴、學者風范、社科動態等。于2013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