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甘峪河秦嶺細鱗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下稱"保護區")魚類資源現狀,評析保護區成立5年來的保護效果;在保護區內海拔每升高100m設定1個樣點,共計10個樣點,采取電捕法分別于2011年5月和2016年8月在各樣點進行采樣調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數(H′)、Pielou均勻度指數(J′)、Simpson指數(D′)分析魚類多樣性,采用Pinkas相對重要性指數(IRI)研究魚類物種優勢度。結果表明,保護區魚類組成單一,僅2目3科3種魚類。鯉科、鮭科和鰍科魚類各1種,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為主要種,秦嶺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為一般種,岷縣高原鰍(Triplophysa minxianensis)為少見種。兩次調查中,拉氏鱥分別占73.76%和71.73%,秦嶺細鱗鮭分別占21.63%和26.18%,岷縣高原鰍僅占4.61%和2.09%。較低的魚類物種多樣性指數反映出保護區魚類群落結構簡單、脆弱,極易受外界干擾。兩次調查共捕獲161尾秦嶺細鱗鮭,均重(16.6±17.1)g,最大個體重僅81.5g。2016年采集標本的最大個體重和均重均小于2011年。保護區成立5年后,重點保護魚類秦嶺細鱗鮭占比增加,魚類多樣性指數有所升高,反映出保護區對該魚種的保護效果顯著。保護區內秦嶺細鱗鮭個體呈明顯小型化,岷縣高原鰍的資源量有下降趨勢。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水生態學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研究與探索、名特優新、技術綜述、資源與環境、增殖養殖、病害防治、飼料與營養、漁業經驗、水產動態、廣告信息等等。于1981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