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腎不交”這一名詞演變的哲學基礎開始于《周易》,在諸多經典醫籍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中藏經》等已有一定雛形,在唐宋時基本得到確定。“心腎不交”一詞的記載首見于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明清時一些醫家認為心腎不交證為心火旺腎陰虛證,將心腎不交作為失眠、遺精、健忘的病機。據文獻查閱“心腎不交證”一詞現最早見于程莘農院士1964年所著《中國針灸學》,現代認為心腎不交證等同于心腎陰虛陽亢證、腎陰虛心火旺證,與明清醫者觀點一致。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中醫類國家規劃教材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均用“心腎不交證”作為規范名。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江西中醫藥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臨床報道、學術探討、明醫心鑒、文獻綜述、中藥研究、旴江醫學、針灸推拿、信息平臺等。于1951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