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喇昆侖斷裂系(KF)位于青藏高原西緣,具有右旋走滑性質,從帕米爾高原至尼泊爾西部延綿1000多km。長期以來,對于喀喇昆侖斷裂活動的起始時間、總位移量、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滑移速率以及斷層兩端的精確位置等問題,都存在較大爭議。為了更好的了解喀喇昆侖斷裂現今的運動學特征及其與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陸內碰撞造山帶的關系,確定喀喇昆侖斷裂的滑移速率歷史以及它隨時間和/或空間的變化規律是極其重要的。目前研究表明,從現今的大地測量學尺度到幾個百萬年的地質學尺度,喀喇昆侖斷裂走滑速率的變化范圍為3~10mm/yr。本論文對斷裂各段的分布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闡述了獲得晚第四紀以來走滑速率的方法,回顧了喀喇昆侖斷裂在大地測量學、晚第四紀以及地質學等不同時間尺度的走滑速率,并重點討論了晚第四紀以來斷裂的走滑速率。然后,確定了喀喇昆侖斷裂北端的精確位置、討論了其運動學意義和地震災害效應。鑒于喀喇昆侖斷裂具有長期的活動歷史、規模巨大、運動速率較高,我們認為即使板塊內部小尺度的似連續變形非常發育,板塊模型依然可以很好的解釋由于印度-亞洲板塊碰撞造成的喜馬拉雅北部的巖石圈變形??鰯嗔?、阿爾金斷裂、昆侖斷裂及龍木錯—郭扎錯斷裂等青藏高原周緣的主要走滑斷裂對青藏高原向東的擠出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地球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研究與調查、學術研究、綜述與進展、技術與方法。等。于197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